中国功夫VS职业泰拳争霸赛,结果几无悬念,中国以绝对优势获胜。中国散打运动员与职业泰拳手实力差距较大,如果不是裁判经常中止战斗,中国选手多次险被KO (KnockOut的英文简称,即获得绝对胜利的击倒)。
中国最具全球影响力的文化名片,当属中国功夫。
通过风靡世界的港台功夫片,中国功夫在全世界拥有大批狂热拥趸,每年都有无数迷上功夫片的外国人到中国学艺。近些年来,类似“中国功夫VS日本空手道”、“中国功夫VS美国职业拳击”、“中国功夫VS俄罗斯散打”、“中国功夫VS泰国拳王”的比赛,在中国举办过多次,几乎每次,中国都以绝对优势获胜。
然而,中国功夫又是水分最多最有争议性的一张名片。
中国功夫天下无敌的说法,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深信不疑。
但是;在K-1、UFC、PRID巨等被公认为世界最顶级职业格斗的决赛圈里,几乎见不到中国选手的身影,参与其中的中国选手,胜率竟然不足50%;而这些影响力和商业价值甚至已有赶上像NBA这样的传统体育赛事的比赛,国内媒体几乎完全不予报道。
那些被请到中国、被打得落花流水、代表着美国职业拳击、代表着俄罗斯职业格斗的高手,几乎全都是名不见经传的业余选手。
人们相信,在中国民间,隐藏着大批盖世功夫高手。但是,在曾与民间各种门派高手交流过的当代体育家们看来,这些人实战时几乎不堪一击,而CCTV等电视台举办的“武林大会”中,各种听上去名称甚响的门派掌门人对决,在公众面前,最后都变成了推操拉扯比赛。
中国功夫真的天下第一吗?中国功夫能不再是体现民族尊严的普通运动吗?在拥有格斗最大潜在市场的中国,能建起开放而拥有世界影响力的职业赛事系统吗?神乎其技的中国武术,到底包裹着怎样的神话光环,中国武术发展的现实到底如何?
民族尊严与商业利益的盛宴
□ 记者段宇宏
2011年9月4日,在拳脚相交声中,首届世界武搏运动会在北京落幕。本次武搏会俄罗斯以18枚金牌居榜首,中国以15枚居次席。在世人眼中,武术几乎就等于中国,而首届武搏会中国没有再续先前诸多武术对抗赛的完胜辉煌,似乎有些出人意料。
此次武搏会包括武术、合气道、拳击、柔道、柔术、空手道、剑道、搏击、泰拳、桑搏、相扑、跆拳道、摔跤等13个项目,这其中,在与以国际通行搏击规则进行的自由搏击类项目中,中国选手全军覆没。而能为中国挽回些“功夫之国”颜面的,依然是传统的武术项目,在这类项目上,中国获得了10枚金牌,而中国金牌的总数不过15枚。
虽然此次传统中国武术项目中,除了传统的武术套路以外,也包括了武术散手等对抗性比赛,并且也有一些其他国家的选手参加,但由于散手等项目不是国际通行和公认的搏击项目,因此国外选手多是纯粹的业余爱好者,并非真正自由搏击的国际选手。真正的自由搏击与中国的武术散手在实战技击上有着相当差别。
作为一次正规的世界级比赛盛会,武搏会的比赛是按照各类武术的种类进行分类的,这样就避免了不同种类武术之间规则上的差异。而这一变化,也终结了中国功夫近三十年里在各类武术对抗赛中的全胜神话。
无独有偶,在2010年初纷纷扬扬的中泰争霸赛中,中国人以4:1大胜泰国各位拳王,网络中为此欢呼许久。而在这次武搏会的泰拳比赛中,中国仅王文忠获得了91公斤级的银牌,而曾数次“败”在中国人对抗赛下的泰国人则获得了4枚金牌。乌克兰、西班牙、芬兰、俄罗斯、秘鲁、加拿大以及白俄罗斯各取金牌一枚。
在武搏会的自由搏击比赛中,俄罗斯也成为最大的赢家。在自由搏击21个级别的项目中,金银铜牌全被欧罗巴人囊括。这只能说明亚洲人在搏击项目上的落后,这种落后可能更多的是源于观念的落后。
《凤凰周刊》记者在采访中,曾询问一位出身少林、在中国武术散打界有很高地位的武术学校校长,是否看过K-1等自由搏击比赛,这位校长感慨说,“技不压力。”这个“技”,也许更多的是指中国武术背后巨大的产业链。
武搏会的结果不得不让人回想起年初的那场轰动一时的“中国功夫VS职业泰拳争霸赛”,以及对其背后整个产业链的审视。
中国式“比武”真相
今年初,大陆许多媒体称“五大泰拳王声称要灭中国功夫”,号称“灭少林、诛武当”,一时激起国人愤怒。接下来,先传出少林拒绝出战,后有峨嵋声称要出征,最终又有多家报纸辟谣,说泰方根本没有这些说法,此事纯属虚构,而且,有—二位泰拳王的名字甚至是假的。
正当武术迷们明白这是主办方的炒作时,“中国功夫VS职业泰拳争霸赛”如期举行。实际上这是一场早就获得官方批准的交流赛,而且已是第六届。承办公司的炒作吊足了人们胃口,市场推广大获成功。
“中国功夫VS职业泰拳争霸赛”,最终以中方4:1大胜泰拳而终场。
业内人士称,这种以中国为主场的比武,结果几无悬念。这次以绝对优势获胜的结果,原本就在意料之中。
但是,此次在咏春拳发祥地佛山举办的中泰比武,在网上的评价却截然不同,一部分人陷入狂欢状态,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中国赢得不光彩而悲叹愤慨。
欣喜若狂者认为,“中国武术天下第一,这—次比武更加印证了这个说法”;愤慨者说,“不出所料,毫无悬念的中国大胜,‘爱国黑哨’使然,再一次大失所望”;也有持“温和态度”者认为,如果是3:2获胜,就显得完美和公正了。
中国功夫到底水平几何?随着一部分网民通过视频网站见过国外格斗比赛而有了开阔视野,近年来批判中国功夫神话的声音越来越激烈。
对历次中方作为主场、冠以“中X”名号的比武,有人痛斥道:这种邀请外国业余或退役拳手来中国,然后让职业散打运动员与之对阵,只是一种阿Q式的胜利。
其实,佛山比武的这次五位泰拳手,货真价实,来头不小,从资历介绍看,与中方选手相较,有天壤之别,比赛最少的一位也身经100多场战斗。
泰方缘何会“惨败”,是中国功夫太厉害,还是外国武术太弱?
世界拳击理事会泰拳委员会的技术官员托尼赛后含蓄地表示,裁判不够中立,中断比赛次数太多,“现在中国选手并不需裁判来帮忙了。”他还强调:类似比武应该挑选第三国裁判来执法才显公平。
北京盛华武术俱乐部总裁、世界拳击理事会中国委员会执行秘书长邹国俊接受《凤凰周刊》记者采访时,谈到比赛结果无奈地笑了笑,承认从整体比武过程来看,中国散打运动员与职业泰拳手实力差距较大,如果不是裁判经常中止战斗,中国选手多次险被KO(KnockOut的英文简称,即获得绝对胜利的击倒)。
散打运动员出身的邹国俊,现在是一位国际化的职业搏击经理人,佛山对抗赛的五位泰国拳手,即是承办方委托他出面邀请而来。与散打同样为站立式格斗技的泰拳并无中国式的“摔法”,而以往又禁止泰拳手用“肘膝”,在基本采用散打规则情况下,散打选手常以摔人得分获胜,这—情况经常被部分武术迷批评。
邹国俊认为,既然泰方选手事前认同了中方的比赛规则,也不能说“不公平”。邹通过个人交情外加“十三亿人庞大市场”当诱饵,终于让这几位著名泰拳拳王接受较低廉的出场费,“他们的签证费、体检费都不够,提到这事,我真有点不好意思。”
实力和资历胜过中方选手,但在中方主场,按中方规则,外国拳手经常惨败,类似情景不只出现在中泰武术争霸擂台上。近些年来,打着中美、中俄、中日武术对抗名义的赛事举办过多次,每次都是中方以绝对优势获胜。
但在各国格斗家大显身手的国际权威的职业武术搏击赛上,则鲜见中国人身影,而中国选手在不多的海外参赛记录中,往往表现得不堪一击。
为什么会有如此矛盾的反差?
在拳击界,存在着阿里、泰森这种职业选手和奥运会业余拳击选手这种性质不同的差别。
而中国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散打队及比赛,到底是一种什么性质?业余,还是职业?对中国散打,邹国俊回避用“专业”和“业余”这两个词汇来定性描述,而用“锦标赛体制”来概括。邹认为,这些矛盾现象,来自“锦标赛体制与职业武术格斗赛制”的冲突。
“我们培养搏击运动员(散打、柔道、摔跤)的目的,是为了到运动会上拿金牌,是政治任务,这种体制下,不需要顾及观众感受,你看得懂看不懂无所谓。而职业格斗,是要跟商业结合,必须尊重观众,要让他看得明白,调动他的热情。”
锦标赛对选手保护较多,还不同程度带有护具,实行加分制,一击一踢,即使对对手无甚伤害,也能得分,而且往往通过得分获胜。而职业赛规则较简单,不带护具,首先鼓励直接KO对手,其次是TKO(技术性击倒,意为自动放弃或裁判认为情势严重判输),最后才是看效果与点数。
职业赛中,裁判要在公平执法的情况下,力促格斗达到白热化,所以锦标赛中很多能得分的无效进攻,在这里显得多余。由于这种差别,习惯锦标赛体制的中国选手,出国打职业赛时,经常会开场时活蹦乱跳,进攻凶猛,但对方抓住机会给予致命一击,便应声倒地,或因体力提前透支落于下风。而在锦标赛制的规则下,兴许中国选手靠点数就赢了。
尽管近年来各种“武术争霸赛”,多少有点走职业化的味道,不过仍未脱离锦标赛体制和思维束缚。
相关阅读